greenrjj

起因很複雜也很簡單,但要看這件事情公諸於世有沒有意義。


A有精神疾病,長期寫作且很想出書,投稿7家出版社未果,

B出版社看到稿子覺得很棒,洽談,但見面談了覺得A的狀態不太好,

加上行銷方式可能會使A的身家大曝光,但若改由匿名出版,

B出版社的行銷不好做,且會牽涉一些問題,所以決定不出

A傷心欲絕,在臉書留下痛苦悲傷的心得,

覺得自己被拒絕是因為自己生病,讓她非常痛苦,

之後C出版社聯繫上A,兩方細細磨合,最後書出了,

辦了很多講座,接受多次專訪,然後A在書出版兩個月後走了,

之後A的某些過往和她的著作被深入挖掘,

期間有些人指責C出版社為何出版,又人走了為何還大量印製,

但主要的聲音在指責傷害A、後來被寫進書的D。


然後,前陣子C出版社和A的友人,接受E網路媒體專訪,

道出當初是A和C怎麼合作,順便寫B退稿這件事是歧視精神病患者,

於是B出面澄清,覺得自己考量很多,但主要是考量A狀態不好,

希望她可以暫緩出書計畫,話題一出,眾人指責,

C出版社和A的友人不斷砲轟她偽善、說謊,

明明是商業考量,為什麼要拿「我都是為A好」這種理由推託,

幾番爭辯後,B崩潰寫下沒有退路後,跑去自家樓頂要跳樓,後被救下。


壓力回到C出版社和A的友人,一些人開始撻伐為何要這樣追殺人,

C出版社和A的友人則再三強調,自己只是道出事實,

而B為何就不能勇敢坦承自己是為了利益而不是為A好,

那只是用來保護自己的謊言,她實際上就是歧視精神病患。


回到開頭,起因很複雜也很簡單,但要看這件事情公諸於世有沒有意義,

執著於B,對這整件事情,有好處嗎?

B沒幫A出書,所以她遇到更好的C,這點大家都懂

A為什麼會走,沒人會知道,將死因跟出書牽扯在一起是不正確的,

但將A被退稿的悲傷,以及憤怒宣洩到B身上,是正確的嗎?

即使B真的道歉了,實質上有帶來任何好處嗎?

精神病患往後真的可以不被出版社「歧視」?

其實這才是我最在乎的問題,

我覺得繼續談下去,之後的出版社對幫「精神病患」出書,態度會更加保留


评论